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對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0641號提案的答復
- 索引號:430S00/2025-125774
- 發布機構: 湖南省生態環境廳
- 發文日期: 2025-06-17 08:47
- 名稱: 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對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0641號提案的答復
湖南省生態環境廳
對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0641
號提案的答復
黃柏禹委員:
您等35位委員提出的《強化無主廢渣堆(尾砂)污染風險管控的建議》收悉。我廳作為主辦單位,對該提案高度重視,組織相關處室認真研究,結合會辦單位的答復意見,對您所提出的強化無主有色金屬廢渣風險管控的建議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省全面啟動歷史遺留固廢調查、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利用排查成果,推進涉重金屬歷史遺留礦渣“應查盡查、應治盡治”,強化環境污染風險管控,主要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重金屬污染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近年來,通過實施涉重金屬歷史遺留礦渣治理項目,我省湘江流域的婁底錫礦山、郴州三十六灣等重金屬污染重點區域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其中,婁底錫礦山區域通過土壤污染防治項目、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沙試點項目實施,安全處置一般固廢和6萬余噸砷堿渣,進行礦區生態復綠,完成關閉礦山企業和關閉煤礦覆土綠化,資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重點斷面銻濃度呈下降趨勢。郴州三十六灣重點實施甘溪河上游塘官鋪、兩江口等區域歷史遺留尾砂和廢渣處置等工程,從源頭有效減輕流域內歷史遺留污染風險,甘溪河老橋重金屬斷面下游省控馬家坪電站大壩斷面“消劣”,水質總體趨于穩定。
二是重點區域土壤污染源頭得到有效控制。我省涉重金屬歷史遺留礦渣治理項目以保護耕地為目的,有效截斷重金屬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途徑。如益陽某石煤礦山通過對歷史遺留廢渣進行就地管控,修復治理面積達18.5萬平方米,對周邊耕地發展艾草產業,達到治理耕地和發展產業雙重效果,通過對下游5公里范圍內的11個耕地土壤點位監測,10個點位鎘含量均有所下降,從源頭有效防控重金屬污染耕地的風險。湘潭縣河口鎮中灣村通過對灌溉渠底泥進行清淤干化處理、回轉窯協同處置,對未硬化的2.1km渠底進行硬化阻隔,削減污染物總量鋅約9.77t,鎘約3.9t,有效控制中灣化工廠歷史遺留污染源對下方耕地的影響。
三是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成效顯著。省自然資源廳組織開展全省歷史遺留礦山核查,準確掌握全省歷史遺留礦山的空間分布、損毀面積、土地權屬等情況。針對全省待修復的10917公頃歷史遺留礦山面積,編制《湖南省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2022—2025年)》,要求“十四五”期末全省完成7000公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任務。截至2025年3月底,全省完成8045公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提前完成“十四五”末修復目標。通過申報實施“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其中安排省級以上財政資金47673萬元用于支持包括冷水江市、漣源市和新化縣在內的婁底市冷水江銻煤礦區生態修復工作,安排省級以上財政資金41396萬元用于包括甘溪河在內的郴州市臨武縣三十六灣礦區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四是涉重金屬歷史遺留礦渣排查及治理技術得到創新探索。我省以湘潭、郴州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為契機,探索開展涉重金屬歷史遺留礦渣排查及治理技術模式。湘潭市啟動全域五個縣區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按照溯源-控源-斷源的思路,開展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全流程探索,建設全域大氣沉降監測網,獲取全域水體(山塘、灌溉渠、河流等)信息,對污染底泥提出分類分區整治要求,推動邊排查邊治理。郴州市通過耕地成因排查和歷史遺留固體廢物調查工作,初步摸清對耕地造成潛在影響的涉重金屬歷史遺留廢渣底數,建立涉重金屬歷史遺留固體廢物清單,科學編制治理方案,采用“源頭阻控+人工修復+風險管控+自然修復+綜合利用”的污染風險防控與修復路線,優先整治周邊及下游耕地土壤污染較重區域,逐步消除歷史遺留固體廢物(廢渣)產生的污染。
下一步,我廳將結合職能職責持續加強無主廢渣堆(尾砂)污染風險管控,開展歷史遺留固體廢物調查排查,聯合省自然資源廳等相關部門推進跨部門協同和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治理無主廢渣堆(尾砂),強化宣傳引導,提高各級地方政府及社會各界對廢渣治理重要性的認知,促進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
非常感謝您及各位委員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與支持。
湖南省生態環境廳
2025年6月10日